《十番音乐》又称十欢、十番、十班、五对等,是福州的一种器乐演奏曲,也是福州主要地方音乐。自清朝道光中期就开始流传,曲调来源大体上可分为曲牌、小调、哗牌以及一些流行歌曲,流传至今的曲调有《五凤吟》、《秦楼月》等21首。十番音乐的演奏乐器有13种,如弦乐器椰胡,打击乐器钹、锣、狼帐等。演奏时强调后半拍,音乐高八度,风格粗犷。
《十番音乐》从龙灯舞的打击乐发展而来,它的曲牌大多取材于自然社会的关系,体现一定的意境,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最早只有击乐“福套”、“滴流水”、“干牌”等几个锣鼓曲牌,后“福套”发展成为“福、禄、寿、喜”四套;“干牌”发展成为“文干”、“武干”二套。 十番音乐又称“十班”、“五对”等,因用丝、竹、革、木、金制作的十件乐器演奏而得名。客家十番音乐是历代客家民间艺人传承的民间器乐曲,其乐曲标题多描绘大自然及客家人生活习俗情趣,如《碧 水山涯》、《湖光柳色》、《好花圆月》、《梅兰菊竹》、《莺歌燕舞》等。此外,客家十番音乐还吸收了历代戏曲剧种中的曲段、唱段和曲艺作品等。
闽西客家十番乐队无论乐手的人数还是使用的乐器都没有严格的规定,一支十番乐队一般少则五到七人,多则十到几十人不等。客家十番音乐最基本的乐器有曲笛、芦管、琵琶、三弦、二胡、小胖壶、大胖壶、夹板等,笛子为其领奏乐器。客家十番音乐的演奏形式分坐奏和行奏两种,掌板者为指挥。笛子引路(主导),文场和武场间隔进行。
由于该音乐是口传心授,没有形成书面资料,加上当地人大多外出经商,十番音乐将面临失传的困境。目前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处于后继乏人的境地,急需抢救和保护。弘扬传承福州茶亭十番音乐,其价值己远远超出了音乐学范畴,它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学、民俗学、文化比较学、文化传播学、种族人口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都是一笔不可低估的具有探究、保留价值的财富。
福建省艺术馆民间音乐研究专家刘春曙分析说,十番到了必须抢救的程度是一种必然。它的节奏、演出模式都与其繁荣时代的生产力相符,与当时人们缓慢的生活节奏协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十番由繁荣逐渐走向衰落。当然,这种古老的音乐有它传承的文化价值,需要保护,政府政策的支持是保护十番音乐的强大后盾。新闻背景福州十番音乐极具乡土特色。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十番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曲谱网》整理了37首《十番音乐》乐谱编撰专辑,奉献给广大谱友,同时也是希望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贡献我们的努力、我们的赤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