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未远去的歌声(上海经典老歌·共和国篇专栏)开场白
何谓“经典”,《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注释的: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泛指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著作具有权威性的。
在庆祝建党96周年之际,我在中国曲谱网上开设了《还未远去的歌声(上海经典老歌·共和国篇)》,主要是向曲谱爱好者介绍上海这座城市的词曲作家创作并产生巨大社会效应的优秀原创歌曲,包括MP3和简谱歌谱,因为这些音乐作品是上海市民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曾经闯进我们生命的旋律,经过岁月的洗礼就像蚕蛹化蝶那样升格为经典歌曲,这些红色基因必将代代相传!
第一首当然向各位朋友介绍上海著名作曲家朱践耳老师的作品《唱支山歌给党听》。
说明——
本专栏文字来源除了互联网络外,还包括个人藏书、图书馆资料和所见所闻!以后不再作如此说明。
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介绍性文字——
1962年,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因公殉职。在毛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的号召下,举国掀起学雷锋高潮。上海音乐学院教师朱践耳在雷锋日记中读到了雷锋摘抄的这首小诗的前两段,随即谱成曲子。实际上这是雷锋从报上摘记的一首诗,作者为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职工姚晓舟(笔名蕉萍)。
作曲家朱践耳将其谱成山歌风味的独唱曲,作为故事片《雷锋》的插曲,由胡松华首唱。红色影响:这是一首深情、悲怆、激昂的“三部曲”式歌曲,情感诉求十分强烈,凡有过相似经历的人,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经农奴出身的藏族歌手才旦卓玛再度演绎,很快流传全国,几十年久唱不衰。
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赏析——
歌曲是三部曲式结构。第一乐段充满深情和激情,表达了雷锋对党的热爱。第二乐段体现了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时而悲痛凄楚,如泣如诉,充满了对旧社会的仇恨;时而壮怀激烈,字字铿锵,具有部队歌曲的音调特点,表达了雷锋跟党闹革命的决心。第三乐段再现第一乐段的主题,加深了旋律的印象,并把音乐推向高潮,再次强调了歌曲的中心思想。
习唱提示——
第一段音乐宽广舒展,充满深情,演唱时气息要深沉、均匀,声音要圆润、明亮,感情要真挚。第二段的前两句声音和情绪要压抑,如泣如诉,悲痛凄苦。后半段表达雷锋跟党闹革命的决心,因此要充满激情,字字铿锵。唱到夺过鞭子时,速度放慢,直至切分音上的“揍”字加强并演唱形成高潮。第三段再现第一段主体,演唱时情绪更加高昂、激动,乐句也更加舒展。最后虽然结束在弱拍上,但却要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因此,要求演唱者掌握好渐弱的发音技巧。
在演唱第一句“唱支山歌给党听”时,为了突出的“唱”和“听”两个字,可以采用紧咬缓发的咬字方式,来表达我对党的无限深情。具体做法是:将字头紧咬住后不吐出,不出声也不换气,让字悬在音乐中,然后再缓缓发出。
词作者简介——
1933年3月,姚筱舟出生在江西铅山县石塘镇。1949年5月他参加了解放军。1954年,赴朝参战的姚筱舟回国后来到陕西铜川矿务局担任宣传、秘书工作,姚筱舟1956年任焦坪煤矿任技术员。然而,1957年元旦,煤矿发生瓦斯爆炸,14名矿工遇难。虽然姚筱舟当时不在现场,但作为技术员,他还是受到撤职并下矿采煤的处分。词作家姚筱舟姚筱舟下井后,常常倾听老矿工吟唱高亢的陕北民歌。与煤矿工人生活、劳动在一起,他逐步地了解了矿工,爱上了矿工。姚筱舟说:“我认为煤矿工人是最可爱的人,他们牺牲了自己应该享受的那部分阳光,把脏、苦、累留给自己,把光、热、笑贡献给人民。”
他与矿工亲如兄弟,矿工也把他当成了亲人,经常和他一起喝茶、拉家常,不时还谈起旧社会的磨难和共产党的恩情。他记录下许多矿工编的顺口溜和歌谣:“党是妈,矿是家,听妈的话,建设好家”;“鞭子是窑主的枪杆子,煤窑是窑工的棺(材)板子”等等。
姚筱舟听多了,记多了,自己也产生了写诗的冲动。1958年初春,一个风雪交加之夜,姚筱舟守在煤油灯下,一口气写了三首小诗,其中包括《唱支山歌给党听》。
姚筱舟回忆说,这首诗的其他部分都写得比较“顺手”,只有第二段中“鞭子”这个词,难为了他个把钟头。他的初稿是“旧社会三座大山压我身……推倒大山做主人。”但他反复斟酌,总觉得不够味,又找不到更恰当的词句替换。心烦意乱中,他随手翻阅一本小人书,偶然看到一个肥胖的地主拿着鞭子打几个长工。他灵机一动,觉得用“鞭子”来形容旧社会的残暴和苦难比“三座大山”更形象化,于是他马上提笔改成“旧社会鞭子抽我身……夺过鞭子揍敌人!”
姚筱舟写成的诗共3段,除了广已经传唱的前两段外,后面还有4句:“母亲给我一颗心,暴风雨中一孤萍;亿万红心跟着党,乘风破浪齐跃进。”诗句中把党比“母亲”,则是矿工们说的话。
他用“蕉萍”为笔名,把3首小诗投寄到《陕西文艺》,很快被刊发在《诗传单》专栏内,后被春风文艺出版社编汇在《新民歌三百首》一书中。
在歌曲到处传唱的时候姚筱舟依然默默无闻,他就像一棵无名小草,经历了无数的风霜雪雨。主要原因是他的“出身不好”、“关系复杂。”他有一个叔父是国民党军联部的少校军官,还有个亲大哥在国民党海军某工厂任职;直到现在台湾的亲属还有十几位。在盛行“血统论”、“成份论”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他很容易就被划入“重点专政对象”、“内控人员”之列。
如果他是一个意志薄弱者,很可能早就在愁苦的征途中无力跋涉而沉沦了。但是姚筱舟相信党,相信群众,也相信自己,希望和追求使他战胜了厄运。他放下了手中的笔,却没有放弃对知识的渴望,他读完了当时能读到的《列宁全集》和《毛泽东选集》等经典理论,使他的思想认识有了一定的提高。当谈起这段蹉跎岁月时,姚筱舟只是淡淡一笑说:“我那时感到愁苦与茫然,也有过牢骚与埋怨。但与质朴、豪爽的矿工们在一起,矿工那忍辱负重、坚忍不拔的品德给了我信心和力量。把矿工当我师,以矿山寄我情,是我的座右铭。这样,也就挺过来了。”
《唱支山歌给党听》到处传唱的时候曲作者朱践耳一直想了解素未谋面的歌词作者"蕉萍"是谁。1963年秋,朱践耳通过多番寻觅,终于发现“蕉萍”在陕西焦坪煤矿,于是便给该矿党委书记写信。党委书记赵炳儒也不知道蕉萍是谁,就召开大会问大家:“谁叫蕉萍?”姚筱舟没有吭声。他那时已深受“血统论”和“唯成份论”之害,心里暗想,寻找“蕉萍”,谁晓得是好事还是坏事?第二天,矿党委派人把筱舟找去,赵炳儒问:“你是蕉萍,有人看见过你用笔名写稿子。”筱舟一看瞒是瞒不住了,于是就诚惶诚恐地点了点头。赵炳儒笑说:“好事嘛,这有啥不敢认的!”便把朱践耳的信转到筱舟手中。于是,从1964年起,《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才正式注明词作者的真实姓名。
北京举行颁奖大会时,姚筱舟因“社会关系复杂”未能成行,一套《毛泽东选集》和四张丝织音乐家像、一张奖状还是由矿上转交的。在“文革”中,《唱支山歌给党听》不但没有给筱舟带来好运,反而成了他的“罪状”。
1997年5月9日,在姚筱舟的记忆中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那天晚上8点,他珍藏在心里34年的企盼定格在上海市南京路上的"上海电视广播大厦"4楼演播厅舞台上。
姚筱舟应上海东方电视台之邀,前去参加第17届上海之春音乐会开幕式的。导演与主持人精心地给他安排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他在现场见到了作曲家朱践耳和已成为著名歌唱家的才旦卓玛。在雷鸣般的掌声和照相机闪光灯的包围下,他们3人忘情拥抱,紧紧地握手。一家报社记者风趣地说:“这一天是一支歌中起来的3个人共同的节日。”这支歌就是由姚筱舟作词、朱践耳谱曲、才旦卓玛首唱的《唱支山歌给党听》。
曲作者简介——
朱践耳(1922--)作曲家。原籍安徽泾县人,出生于天津。早年即自学音乐,1940年开始作曲。1945年赴苏北解放区,在苏中军区前线剧团工作,1947年任华东军区文工团军乐队长兼指挥。1949年后在上海、北京从事电影音乐创作。1955年入莫斯科国立音乐学院,师从巴拉萨年学习作曲。1960年回国,先后在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上海歌剧院、上海交响乐团专事音乐创作。I985年兼任中国音协创作委员会副主任,1989兼任上海音协主席。主要作品有交响乐《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交响大合唱《英雄的诗篇》、交响幻想曲《血染的红花》、交响组曲《黔岭素描》、管弦乐《节日序曲》、民乐合奏《翻身的日子》、唢呐协奏《天乐》、歌曲《打得好》、《接过雷锋的枪》、《唱支山歌给党听》、《清晰的记忆》、电影音乐《在烈火中永生》等。
演唱者简介——
才旦卓玛(1937.6-),女,中国文联副主席,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藏族民歌手,女高音歌唱家。国家一级演员。西藏日喀则人。藏族。大专文化。主要歌曲有《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北京的金山上》、《阿玛列洪》、《酒歌》、《我们在相聚》等。录制有唱片《美丽的西藏,可爱的家乡》。
《唱支山歌给党听》文本歌词
1、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歌词
姚筱舟作词;朱践耳作曲;才旦卓玛演唱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旧社会鞭子抽我身,
母亲只会泪淋淋。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抽敌人。
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
夺过鞭子,夺过鞭子揍敌人!
唱支山歌给党听,
我把党来比母亲。
母亲只生了我的身,
党的光辉照我心,
党的光辉照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