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在曲谱图片上单击右键,选择“图片另存为...”即可将曲谱保存到您的电脑中,打印时候可将图片插入到WORD中,调整合适大小打印即可。
关于《永远的丁香》曲谱的评论
拂晓航船
2019-05-13 09:01
《永远的丁香》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普通人的故事。特别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家三年困难时期, 中国人在艰难生存状态下的隐忍,这是那一代人永远都不会丢失的记忆。
《永远的丁香》
——罗晓航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不知不觉,几根白发爬上了我的鬓角。东门城外长满野花的小径上,那一簇簇美丽的丁香花,唤出了我心中一支最美的歌。
歌声,是心灵的微笑
歌声,是心海的浪波;
歌声,是深深的祝福
歌声,是我献给母亲的花朵。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记忆深处,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就是母亲;有一份一生一世也还不清的爱,那就是母爱。
母亲家在农村。解放前,那是个穷山恶水的地方。由于当时社会的原因,外公家孩子多且家境不好,她四五岁就被送到我们家来,旧社会叫童养媳。
我常常想,一个四五岁的女孩,那么小就离开父母,送到别人家,多么可怜。
我眼前常常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也许把我母亲送走的那一天,我外公骗她:“我带你进城,到很好玩的地方去。”小女孩高高兴兴,坐在独轮车上“吱呀吱呀”,到了我们家,突然,她的爸爸不见了……
也许把我母亲送走的那一天,我外公用绳子五花大绑把小女孩绑起来,就像我记忆中电影上的祥林嫂那样……
从小,我就很心疼我的母亲——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正是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人们过着糠菜不饱半年粮的日子。在那个艰难岁月里,母亲含辛茹苦、省吃俭用把我们一群孩子养育大。
有一件事,让我至今想起来都后怕。一天晚上,看着家里的米缸没有一粒米,想着饥肠辘辘的一群儿女,无米之炊的苦恼煎熬着她,母亲再也睡不着,凌晨4点钟,提着一只沉重的大木桶,孤身一人跑到江边洗衣服。我真庆幸,那天黑黝黝的赣江水没有带走我的母亲。
为了给母亲分忧解难,13岁的我,星期天起早摸黑到离城20里远的峰山砍柴; 16岁的那个暑假,到砖瓦厂当小工拉大板车,廋小的身影弯在烈日下,头戳土,背朝天,滴滴汗水流在黄泥巴路上,可我想到一个月能赚十几元钱,可以缓解母亲的“手头不济,诸事拮据”,心里十分快乐。
17岁当知青,我从乡下回来,看见母亲上班没时间洗衣,赶紧把家里一床床的被单拿到河里洗。我奶奶说:“这孩子现在心疼母亲,将来一定是心疼老婆。”
几十年以后,有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