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 《创编前言》(五.创编的三项原则 之一:以民歌所传唱叙述的事件、战例,代表抗日战争的某个历史时期、历史阶段。)
Ⅲ 本文较长,分批上传发布(五之一)
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
创 编 前 言(第七稿)
袁朝撰文
五.《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创编的三项原则
(五之一)
这部超大型音乐史诗是依托抗日战争时期产生并传唱的抗日民歌为基础,为基本原始音乐素材创作编曲的。产生抗日民歌的地域范围是华北的十省区市(现在的行政区划),产生抗日民歌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国对日全面抗战爆发,至1945年9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胜利。叙事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在第一部第一乐章,还有自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追溯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六年以来,东北三省和热河省(也称东四省)沦丧的历史。
关于《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创作编曲的三项原则:也即是选用抗日民歌的三项原则;
(一)这些抗日民歌纵向时间跨越八年,横向地域涵盖华北十省区市,表现了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所有历史时期的主要历史发展阶段与主要历史事件。《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作为华北抗日民歌音乐抗战史,但终究不是文字历史表述,因而不能像文字著述那样,叙述无遗。我们以抗日民歌所传唱叙述的本事(真实的事迹)为基础,以民歌所传唱叙述的事件、战例,代表抗日战争的某个历史时期、历史阶段。
如,1937年8月,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兵山西,协同友军进行山地游击战,并在有利条件下进行山地运动战。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八路军参加的著名战役有三个,一是1937年9月25日115师进行的“平型关战斗”,二是120师于1937年10月18日进行的“雁门关伏击战”,三是129师于1937年10月19日进行的“阳明堡(bǒ)机场战斗”。
在已查到的有关抗日民歌中,真正符合《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这个历史阶段选用民歌标准的,有表现夜袭阳明堡机场战斗的山西民歌《打飞机》(山西卷 1180 代县)。对其选用与编曲都很顺畅。
山东民歌中有一首“拉洋片调” 《八路军大战平型关》(山东卷 448 牟平县),全部歌词是:“(哎)往里边看来,你就往里边观(啦),你看是什么人在喊连天(啦),要问这是什么样的事儿(啰),八路军大战平型关(来吧嘿)。”虽然有一句提到“八路军大战平型关”,但这首民歌不是叙述平型关战斗,呈现于眼前的只是在庙会等游艺场合,几个观众趴在洋片箱的视孔前,一边看洋片箱里的画片,一边听拉洋片艺人说唱的场景。这与表现歌唱“八路军大战平型关”是有区别的。
进一步分析,这首“拉洋片调”不像是当时在抗日军民中传唱的抗日民歌,也不可能在当时日伪占领区产生,也许是1949年建国以后,产生于拉洋片民间艺人的庙会演艺活动中。内容与时间似乎并不符合《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选曲标准。
但这是能够用来表现“平型关大捷”的唯一一首抗日民歌。自《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创编之初,十几年来,无数次在“选用”与“放弃”之间犹豫不决。但“平型关大捷”的辉煌战绩不在《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中出现,《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中没有“平型关大捷”,终是遗憾。
直至2020年10月5日,灵光一现,把“拉洋片调”《八路军大战平型关》第一句歌词“(哎)往里边看来,你就往里边观(啦)”修改,将拉洋片的场景,换成平型关的战场环境,这首抗日民歌就可用。
第一句“(哎)往里边看来,你就往里边观(啦)”,修改成:“雨后的关沟狭谷山连着山(哪)”。
修改后的全部民歌歌词是:“雨后的关沟狭谷山连着山(哪),你看是什么人在喊连天(啦),要问这是什么样的事儿(啰),八路军大战平型关(来吧嘿)。”直至10月13日,民歌合唱《八路军大战平型关》基本完成,并与原序号8第7曲《夜袭阳明堡》合并,产生新的序号8第7曲《大战平型关与夜袭阳明堡》。笔者注意到,修改句,与后三句民歌词,风格有不同。
袁朝注:“雨后”,据《西陆网》http://www.xilu.com/文章:《质疑日军被歼灭人数:平型关大捷纯属自夸?》:“25日上午,两路日军同时进入八路军伏击圈。11点,东路日军在雨后湿滑的小道上行动不便,大车行动艰难。这时,八路军猛烈的袭击开始了。” 平型关之战,实际发生的地点在平型关东北关沟至东河南村长约13公里的狭谷之中(《中国抗日战争史》中卷第39页)。“狭谷”而不是“峡谷”。平型关地处连接恒山山脉与五台山脉的山梁。
这样,1937年8月,八路军出兵山西,协同友军进行山地游击战并在有利条件下进行山地运动战的历史阶段,《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就有1937年9月25日115师进行的“平型关战斗”,和 129师于1937年10月19日进行的“阳明堡机场战斗”。
再如,民歌中有表现晋东南地区军民1938年4月4日至27日“反敌九路围攻”的民歌《粉碎九路围攻》(山西卷 1177 武乡县),写在序号9第8曲《太行山展开游击战》。还有一些著名的反围攻作战没有民歌。这一阶段的反围攻斗争,只能以“反敌九路围攻”的民歌《粉碎九路围攻》为代表。
另如,在抗日战争中,游击战有多种形式。在华北抗日民歌中对绝大多数的游击战形式多有表现。《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将其集中写在第三部第十五乐章。却唯独没有一首歌唱“地道战”的民歌。
序号53第47曲《地雷战》所用民歌《窑洞保卫战》(山西卷 1183 左权县)标题,及第1段歌词有“窑洞”一词,所用民歌《奋战歌》(河北卷 964 武安县)第2段歌词有“暗窑洞”,第3、4段有“暗窑”,第5段歌词有“窑洞”。两民歌虽分属山西、河北两省,所指应是相同的对敌斗争形式。
从《奋战歌》歌词分析,“老人妇女和儿童,上山走不动,找一个好地形,打个暗窑洞。”首先,这种窑洞是在山上,而且是为老人妇女和儿童藏身之用,是孤立的,并不相连、相通。
它区别于平原地带的冀中清苑县冉庄、冀东顺义县焦庄户、冀南邯郸峰峰矿区义井镇山底村,和在山西平川地带的忻州定襄县晋昌镇西河头村,在1942年后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的真正的地道。这些地道,是挖在人们居住的村庄里。这时的地道已是: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和晋中平川地带的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所用民歌《奋战歌》和《窑洞保卫战》中的“窑洞”,更像是1941年前后,冀中清苑县冉庄,民兵在自己家中挖的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 这些“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所涉“地雷战”“地道战”及多处“地道战遗址”等资料,自《百度百科》《360百科》)
民歌《奋战歌》和《窑洞保卫战》的“窑洞”不是地道,歌词内容是写自卫民兵“凿石雷”(制造石雷),“保窑洞,石雷把口封”,是写的“地雷战”。两首民歌合唱放在第三部第十六乐章第47曲《地雷战》,是适宜的。
有一首民歌《大惨案》( 山西卷 1142 平定县)提到“大西庄地道战的大惨案”。这首民歌表现的是1944年6月15日,山西平定县大西庄,“日本强盗五路进攻,包围了全庄好老百姓,四面八方人喊马叫开枪又开炮,逼的男女老少钻了地道”。日本强盗在“地道口点着草垛架着扇车扇,红火黑烟吹进地道内,五十八口男女老少死的真可怜”的大惨案。
这不是作为游击战的成功范例的地道战。更不能作为第三部第十五乐章“反扫荡”斗争中的典型战例来歌唱。而且由于是钻地道被日寇杀害,笔者在第十三乐章“日本鬼子来扫荡”中也未选用。
不选用的原因还由于,曲调本是“徵——商”游移(或综合)调式,最后四小节却突然转“宫——羽”游移(或综合)调式,造成的带“洋味儿”的牵强的结尾,使此歌的曲调整体不似民歌,变味儿太多。此不协调的结尾极可能是填词者所改。类似这种“洋腔洋调”的所谓民歌还有几首,虽有抗日的内容,也都不选用。
笔者还是想找到一首歌唱地道战的民歌。为此,创作编曲初期,即到北京市顺义县《北京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展览中有一首打油诗,无民歌曲调。询问工作人员,当地从来没听说过有唱地道战的民歌。工作人员都很年轻,都是本地人,从来没听老人们唱过这样的民歌,也从没听老人们说过。至此,放弃查找歌唱地道战民歌的想法。原计划联系采访原河北清苑县冉庄老儿童团员,现已是离休老人的计划也放弃。2015年,从电视宣传中看到听到,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时任馆长,唱了一首简短的歌,只有四句,是唱地道战的,听来是河北民歌曲调。因而笔者想,是否去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在那里做最后的争取?可是冷静下来,觉得这首短歌,听来也像是当代人新编的。早已很明白的事理:如果有歌唱地道战的抗日时期的民歌,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什么从没听唱过?从没听说过?建国以来六十多年,出版这样多的中国民歌选集,直至《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都没收集,岂不是说明就是没有这样的民歌吗?怎么可能,将地雷战的民歌收进那么多首,将抗日的民歌收进那么多首,反而不收歌唱地道战的民歌呢?
有人建议用电影《地道战》的插曲。那是首好歌,但是创作歌曲,而且是1949年建国以后的作品,不在《华北抗日民歌音乐史诗》选曲范围。因此,表现游击战只能以民歌传唱的其他游击战形式为创编的基础,地道战只有空缺。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