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四手联弹版)
肖邦的两首钢琴协奏曲:f小调和e小调,均是他二十岁左右的作品,是在他“幸福的日子里”写成的,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爱情略带羞涩的憧憬,创作手法上沿袭古典协奏曲的框架,但始终让钢琴起主导作用,编制不大的乐队通常只是在和声上作为独奏声部的衬托而已。难怪舒曼说“不像这位伟大的天才——贝多芬那样善于指挥管弦乐的大军,他所率领的只是一支小小的步兵队”。事实上,当肖邦创作这两部协奏曲时,在俄国殖民统治下波兰甚至还没什么人知道有贝多芬这个作曲家,而意大利歌剧特别是罗西尼的声乐作品倒是影响到了肖邦带有装饰性的旋律写作风格。
这两首协奏曲都具有热烈沉思和激情幻想的气质。尤为值得称道的是它们的第二乐章(小广板),钢琴完美地呈现,如此幽雅、高贵和深情,完全是热恋的产物,是对娇羞恋人的形象描绘和心曲倾诉——那种惟有沉浸在恋情中的人才有的暗自相思中的甜蜜和憧憬中的忧伤。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2 in f Minor Op.21 ,作于1829年,这首作品是为当年肖邦思念的初恋少女,华沙音乐学院声乐系学生康斯坦蒂亚•格拉德科芙斯卡而作肖邦给友人写的信中曾写到:“这半年来,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梦见她,但是还是未跟她交谈过半句,我就是在思念她之中写下了我的协奏曲的慢板乐章。”这首作品呈献给德尔芬.波特卡伯爵夫人。这首f小调写于1829年,由于出版时间晚,称f小调为第二钢琴协奏曲;e小调写于1830年,反而称为第一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一生虽然仅短短的三十九年,但他为人类留下了相当数量的艺术珍品,是十九世纪欧洲音乐史上的重要钢琴家、演奏家和作曲家。他是钢琴风格的真正创造者,是唯一的以钢琴为创作中心的大师。对于现代钢琴风格的形成,他的功绩是凌驾任何音乐家之上,全球最权威的钢琴比赛就是波兰肖邦钢琴大赛。他的作品充满独创性,作品中常富有宽广如歌、感人至深的旋律,和声色彩丰富而极有表现力,节奏生动,有强烈的波兰风格。
◆ 乐曲共三个乐章 ◆
第一乐章,庄严肃穆的,f小调,传统协奏型的协奏曲形式,庄严雄伟的快板,有着很长的引子,有着晶莹灿烂的钢琴音色。开头全合奏后,弦乐呈示优美的第一主题,单簧管呈示降A大调第二主题。然后钢琴呈示这两个主题。在发展部,只用第一主题。由钢琴与乐队交互处理,再现部后,以第一主题构成的短小尾奏结束。
第二乐章,甚缓板,降A大调,在这个乐章里,肖邦充满着幻想与热情地描述了意中人的形象,因是在思念初恋的女孩之下所作,故充满绵绵情意,形式是一种夜曲,主题极为优美,仅以惊人的手法让钢琴在声乐风格中歌唱,充满了梦境。在这个乐章中,肖邦倾注了对华沙音乐学院女学生康斯坦丁,格拉德科夫斯卡娅的全部恋情,他曾在一封信中这样描述她 :“那天(指肖邦1830年去法国前的华沙告别演奏会上)她身穿白色裙子,佩带着玫瑰,出现在音乐会中,无比优雅和美丽。”无疑,这一乐章是肖邦音乐中感情最为真挚动人的篇章之一。李斯特说:“它所表达的意境有时光芒四射,有时充满柔情的忧伤。”
第三乐章,活泼的快板,f小调,庄严的快板,这个乐章纯净地“像水晶般透明”,隐隐透露出玛祖卡的节奏。肖邦标示“纯朴优雅”。全曲由含玛租卡舞曲节奏的各主题构成,由钢琴呈示第一主题,在乐队合奏后,再现装饰的第一主题,接着在钢琴下降音型反复进行后,到达三连音华丽的快速音群。钢琴再以降A大调呈示谐谑的第二主题,再现第一主题后进入华丽的最终乐段。